
万银配资
本文收录于 #众说百千万
在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一年中最繁忙的咖啡产季已经到来。“咖啡姐”梁玉华和种植户何姐两人合力,将一袋沉甸甸的咖啡鲜果抬上磅秤。
“何姐,头果,39斤。”这笔交易按5元/斤的价格当场结算。梁玉华记好账,收起本子,转身跨上三轮车,匆匆赶往咖啡育苗场。那里,一批发往贵州的咖啡苗正等着她亲自处理。
这座山区小镇种植咖啡2000多亩,带动了315户农户参与种植。借着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契机,一条从种植、育苗到加工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这里不仅用独特水土种出了“粤味咖啡”,更实实在在地种出了一个富民产业。
云浮咖农种出“啡”凡产业
外贸姐返乡创“咖位”
梁玉华是云安区卡帝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镇安,村民们习惯叫她“咖啡姐”,言语间透着亲切与信赖。

“咖啡姐”梁玉华骑着三轮车赶往苗圃场出苗。(曾灿奎 摄)
“年轻时在广州做外贸,总在咖啡馆里谈事情。”梁玉华望着眼前连绵的咖啡园,思绪飘回了那些年。咖啡馆里的香气至今难忘,正是那份独特的醇香,让她萌生了“自己的家乡好山好水,是不是也能种出咖啡”的念头。
这个看似“冲动”的想法,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印证。云浮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22℃的气温、疏松肥沃的土壤,以及集中在生长季的充沛降雨,为咖啡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300-500米的海拔造就的昼夜温差,更让这里的卡蒂姆咖啡形成了独特风味。“酸度柔和,甜感突出,还带着淡淡的奶香。”梁玉华介绍道。
万银配资
镇安咖啡酸度柔和,甜感突出,还带着淡淡的奶香。(谢晓莉 摄)
“咖啡树刚种下去那几年,光长叶子不结果,我急得天天往园子里跑。”梁玉华坦言那段试种岁月的艰辛,“找专家请教,自己也瞎琢磨,总算摸清了怎么让它好好结果。种咖啡,说不苦是假的。”
从2007年试种成功,到2013年开启规模化种植,并成立卡帝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再到创办云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梁玉华带领村民把咖啡产业一步步做大。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100多亩,企业基地规模400多亩,全镇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民强、民乐等村。
“洋果子”变“金豆子”
站在咖啡园里,望着一串串鲜红的果实,梁玉华给记者算起一笔经济账:“亩均种植220棵树,能产2200斤鲜果。合作社按5元/斤收购,农户亩均收入11000元,扣除3000元成本,净收益8000元左右。”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原本对咖啡陌生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今年70多岁的冯其欢是民强村最早种植咖啡的农户之一。“当初觉得种咖啡很新鲜。”他回忆道。如今,两公婆打理着两亩咖啡树,“年头年尾忙一些,不像以前养蚕桑那么辛苦,每亩收入1到2万元。”他家的咖啡鲜果销路也多了起来,“一部分给合作社收购,一部分卖到东莞、广州等省内城市,还卖到省外。”说着,他往手边的林芝茶里放入了几颗咖啡豆,笑着补充:“现在也还会在家里自己这样创新一下。”
咖啡树不仅在山间成片种植,更在农家院落里扎下了根。傍晚时分,民强村的林姐上完工回到家,顺手拎起塑料桶走向院里的咖啡树。“平常施肥、除草、剪枝,合作社都教过,已经很熟练了。”她边说边利落地采下咖啡果。她表示,合作社5元/斤的稳定收购价,也增补了一些家用。

民强村林姐在自家庭院种植咖啡树。(曾灿奎 摄)
合作社的咖啡苗圃场里,工人们正麻利地将咖啡苗打包装车。这个占地10亩的苗圃年销量达30万株,苗木远销广东肇庆、茂名,以及广西、贵州等地,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民乐村的李姐在此工作两年,已从完全不懂咖啡的生手成长为熟练的育苗工。“以前在家带孩子没收入,现在跟着‘咖啡姐’学技术,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她边说边利落地整理着手中的苗木。

民乐村李姐正利落地整理着手中的苗木。(谢晓莉 摄)
对于生活在村里的老一辈,咖啡曾是个陌生事物。“以前村里谁喝咖啡啊?”冯其欢坦言,“我儿子他们才会喝。”如今,这颗外来的“洋果子”不仅成了村民增收的“金豆子”,更让这个山区镇飘起了独特的咖啡香。
“粤味咖啡”香飘四方
从枝头红艳的果实,到杯中香醇的咖啡,需要经历十多道工序的精细打磨。在2024年新落成的咖啡木屋里,一楼的加工区正在安装调试新设备,二楼的体验馆已准备就绪,透过窗户可以望见连绵的咖啡园。
“以前我们只能用小型设备做初加工,连烘焙都要送到广州去完成。”梁玉华表示,“现在不同了,从脱皮到烘干、烘焙,整条精加工生产线都能在镇安完成。”
实际上,咖啡树从栽种到丰产,至少需要3—5年的等待。过去,镇安将重心放在了扩大种植规模上;如今,随着咖啡木屋的建成和精深加工线的投产,产业发展的焦点正转向如何提升附加值。
这一转型升级离不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赋能。据镇安镇党委委员冯知忠介绍,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近两年重点推进了1.2公里产业道路硬化、节水灌溉设施和冷库建设,同时协助合作社连续两年成功申报“云安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累计获得2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压力”。
“卖咖啡也难,没人知道云浮有咖啡,我就背着豆子到处跑。这两年大大小小参加了100多个展会,在集市上、展会上,一杯杯给人冲,人家喝了觉得好,慢慢才有了回头客。”梁玉华深知,要让镇安咖啡走得更远,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
如今,咖啡的品牌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商标已经注册成功,这是刚完成的设计稿。”她滑动手机屏幕,展示着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翠绿的底色上,“云力斯塔”的商标旁印着“源自云浮云安的沃土慢生豆萃”,一侧绘着精致的咖啡木屋简笔画,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云安的地域特色。

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为“咖啡姐”设计的卡通形象。(受访者提供)
除了打造品牌形象,梁玉华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她的社交媒体账号换上了一个新头像,那是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学生为她精心设计的“咖啡姐”卡通形象。“现在不是流行拍小视频嘛,我也学着拍,拍拍咖啡园的花啊、果啊,拍拍我怎么烘豆子。”让她惊喜的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吸引了不少关注,“好多人通过视频知道了我们云浮咖啡,还专门跑来咖啡园里看。”
一方水土,终将成就一方风味。云浮好山好水孕育的咖啡果,萃取出独具特色的“粤味咖啡”,这份醇香正飘往更广阔的远方。
采写/视频:南方农村报记者谢晓莉 见习记者曾灿奎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万银配资
联合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