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信双盈
本文收录于 #众说百千万
在龙川县康禾疗养院,93岁的陈柏林有了一位新朋友,别人都喊他“小邹”,因为他才50岁。今年3月,他们同时住进这家疗养院,成为了邻居。
三年前的一场中风,让小邹失去了语言能力。而陈柏林是一位退休小学老师,他床头放着一张与小邹的合影,是疗养院院长特意为他打印的。现在,陈柏林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教小邹说话。
“爸爸”“妈妈”,陈柏林从最简单的词语开始教,一遍又一遍。大多数时候,小邹依然很难发声,但他从不放弃。“我们是好朋友。”他说着,眼眶微微发红。
这段跨越四十多岁的忘年交,只是这座疗养院里最寻常的温暖。如今在龙川,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遇见新的朋友,培养新的爱好,续写人生新的故事。
在龙川,打开老年生活“新剧本”
填补空白
“五星级”养老院开进县城
“回到老家当然好。”时隔一年,王进娥依然记得选择康禾疗养院时的心情。
王进娥是龙川老隆人,疗养院就位于老隆镇莲塘村,距县城中心仅15分钟左右的车程。此前,她曾在河源市区养老院住过一年半,得知老家有了专业养老机构,她选择回到龙川,于2024年7月住进了这座“家门口”的养老院。
康禾疗养院由原来的福利院和光荣院升级改造而成,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2024年5月1日投入运营,填补了龙川大型专业养老机构的空白。
“这里原本就有7栋楼的基础,我们看中了这个条件,目标是打造一个五星级标准的养老机构。”康禾疗养院院长吴东杰介绍,该项目是龙川2023年的招商引资成果,采用公建民营模式,旨在提供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精神慰藉等于一体的专业服务,目前一期项目已投入5000万元,可提供500个床位,其中30%的床位计划用于政府兜底保障。
“目前187位入住老人中,140位是政府兜底保障对象,47位自费入住,75%是失能老人。”吴东杰介绍,为满足不同需求,院方提供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和套房,床位费从1100元到6100元不等,另按护理等级收取护理费。
诚信双盈
陈柏林特别珍惜与小邹的合影,将它放在了自己的床头边。(张蔚婷 摄)
在客家地区推广机构养老并不容易。“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让不少家庭对养老院心存顾虑。带着东北口音的吴东杰在这里工作一年来,已深深体会到客家文化的特点,也看到了真实的养老需求。她特别提到,院里不乏从深圳返乡养老的长者,这让她坚信专业的养老服务在龙川同样拥有市场。
优化布局
25间乡镇敬老院整合升级
临近中午,康禾疗养院二楼的走廊客厅里依然聚集着七八位老人。他们正围着一张用硬纸板自制的军棋棋盘,上面手画的线条因反复使用已变得模糊。这是杨叔和罗叔琢磨出的“捉三”玩法,虽简单却引人入胜,常常到了饭点也无人舍得离开。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自制军棋。(谢晓莉 摄)
这些老人大多是从乡镇敬老院转移过来,正逐渐适应这里的新生活。龙川县民政局副局长叶琼雄介绍,过去全县共有25间乡镇敬老院,部分存在设施陈旧、功能不全、入住率偏低等问题。为此,县里计划将其整合升级为4间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18间敬老院的撤并工作,预计年底全面完成撤并。
81岁的崔日光是康禾疗养院里出了名的健朗老人。每天凌晨三四点,他照例起床散步,这个习惯是在通衢镇敬老院20年生活中养成的。那时院子狭小,他只能在楼道里来回踱步。
“现在这里散步的地方大很多,住得也更舒服。”崔日光谈起如今的生活。他住在30平方米的三人间里,选择了靠阳台的床位,房间配有独立卫浴。“我的两个侄子也经常来看我。”他笑着说道。谈话间,桌上那台擦得发亮的红色收音机正播放着咿呀的戏曲。
收音机的声音时远时近,在房间与走廊间悠悠传递,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起了老人们的日常。下棋、做操、听戏、散步……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了曾经单调的生活轨迹。
改变不只发生在老人们的生活里。在康禾疗养院,林朝锋的身份已从通衢镇敬老院院长转变为一名护理员。从通衢镇转移来的10位老人,依然由他负责照料。对比今昔,他感触颇深:“以前敬老院设施老旧,房间最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全院就2个工作人员。我经常大年三十都要赶过来送饭,虽然辛苦,但那是职责所在。”
如今,疗养院不仅环境改善,文娱活动也更加丰富,放电影、办生日会已成常态。对林朝锋而言,工作条件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现在工作人员变多了,还设置了休假和轮班制度,能稍微轻松一些了。”今年,这位在养老战线坚守20年的基层工作者,入选了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对象名单。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默默奉献的最好肯定。
医养结合
给失能长者更多“医”靠
在龙川,养老服务的探索不止于传统模式。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一种切实可行的“两院合一”医养结合新模式正在形成,为失能长者提供从疾病治疗到日常照护的“一站式”服务。
老隆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作为全县首个由公立医院设立的医养机构,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整合医院自有资金,总投资达499.3万元,于2024年6月正式成立。
“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融合了‘医’与‘养’。”老隆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巫水周表示,“既有二级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作支撑,又有专业的护工和护士团队提供日常照护。”
巫水周介绍,目前累计收治的47位老人中,大部分是全失能长者,而一年内仅有6人次需要转往住院治疗。持续的专业医疗支持,让长者健康状况更稳定。“这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照料负担,也让老人过上了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他表示。

医养结合中心的护士正在给老人量血压。(谢晓莉 摄)
84岁的曾阿伯正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患有心脏病的他在家里洗澡时摔倒,经历过多次住院的折腾。“住在这里,孩子才放心。”他说。在医护人员的专业照料下,他的膝盖伤情也恢复良好。
92岁的黄阿婆则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打扑克是她每天的固定节目,牌友们都是在这里结识的新朋友。兴致好时,她会掏出手机,给别人看自己在文艺活动中唱歌的视频,脸上满是笑意。“在这里朋友多,玩的东西也多。”她的朋友袁阿婆听力不好,两人便想出了用写字板交流的法子。一个说,一个写,一笔一画间,友谊悄然生长。“我的孙女在国外,看到我在这里生活得开心,她也很开心。”

92岁的黄阿婆正在画彩笔画。(谢晓莉 摄)
养老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川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超10亿元,覆盖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与制度创新,龙川正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为长者打造一个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晚年。
采写/视频:南方农村报记者谢晓莉 见习记者张蔚婷
封面设计:王越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联合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